我们只有走到父母的年纪 才能懂得他们的为难和爱 一旦父亲不在了,我突然发现死亡和自己之间一下没了阻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不管愿不愿意,对死亡之海的一部分再不能视而不见,也明白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上场了。 不过我的情况是,母亲依旧健在,死亡之海的半边还让她给遮着。只有到母亲也过世了,我和死亡之间竖立的屏风才会完全移除。到那时候,死亡肯定将以迥异于现在的面貌,逼近我的眼前。——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花之下 篇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 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 真实的故事自有万钧之力 这本书讲述了12个真实的故事 或许会让你看到那些你永远无法去体会的生活 见识那些可能你永远都无法结交的人 【乖,摸摸头】:“杂草敏”是一只南方姑娘,辞去了稳定的幼儿园老师工作,跑到济南某电视台,从剪片子做起。后来又离开了山东,蒲公英一样漂去了北京又漂回了南方,甚至还漂到了澳大利亚……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风尘】:这是一个关于越战老兵的故事。他将所有用命换来的补贴终身无偿捐献给希望工程、自费组建了第一支民间消防队,从不屑解释也不愿争辩的老兵,心里藏着一个关于铭记与奉献的故事。 【普通朋友】:每个硬着骨头敢拼敢搏的人都有个柔软的理由。所有人都看到“屌丝男士”大鹏光辉灿烂的现在,而在此之前,他也曾经独自经历过漫长的黑夜。 【唱歌人不许掉眼泪】:唱歌的人,到底靠什么而活呢?这个故事里,有金三角的连绵雨水,孟定的香蕉园,新千年的建筑工地... 本书与《扫起落叶好过冬》、《一路走来一路读》同属一类,为林达近年文章的结集,不同的是前两书内容基本都围绕美国,而本书则多有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故事,显示了作者眼界的开阔和思考内容的多样。至于叙事和文字风格仍沿袭以往的精准流畅和亲和性。 这是一本有趣的人情世象笔记,也是试图对世道人心做出“总体性解释”的观察思考,其中既有时代社会最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命题,又有日常生活最细小的饮食男女话题,是汉语对精神的关注、抵达和成全,是精神对庸常的安顿、命名和超越。作者主持当代汉语贡献奖十年之久,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作者的关怀和用心值得注意。读本书可知在社会百态的生存中坚实立足,知道我们的方向和位置,知道人生诸种可能中的精神成就。 前 记 欣逢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名文学院)百岁之禧,身为本系之老生、老师,思有以颂歌一曲,《读南大中文系的人》属之。其人既为读兹在兹之主体,又为被阅读之客体。语涉旁犯,义取双关。盖人世间主客之互换兼容,一如庄周与蝶,未必能划然区分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若以今语译之,“盛德”也者可谓精神遗产,每系于魁梧长者,亦贵乎薪传后学,是为“颂歌”之真实义,曰“人来人往”者以此;学者生命体现于文章,思想蕴含于著作,无论发潜德之幽光,抑或启朝花于未振,权藉序跋引而长之,感而题之,曰“书前书后”者以此;负杖行吟,块然独坐,此学者动静生涯之二端,惟媚时违心之语难作,稠人广众间登台讲演,彼或听而不闻,余亦无异面壁喃喃,曰“独言独语”者以此;观宇宙之窅邈,叹学林之无恒,每至百感苍茫、一时交并之境,辄触绪纷呈,难以自抑,曰“随事随想”者以此。附录一篇,则他人访谈,读人...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一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一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前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前书》。 凌拂的《台湾草木记》透过典雅的隽永文笔,悉心地跟这些日日邂逅的友人诚摰对话。藉由文学情境,微妙点绘植物的生命。这一方人与自然的接触,更超越了双向的互动,还包括了以素手绘画的质地,尝试食用的道心。最后,有系统地写就了台湾最早的野菜文学。 精彩看点: 最美植物书(散文于牛皮色纸呈现,苍绿色和翠绿色的植物笔触) 40种最亲人的植物、40种最亲近植物的方法 每1种植物附有“说文解草”,详尽科普 专色植物图谱大汇总,画笔再现山野生活 收藏佳品(附赠精美草木素描明信片) 内容简介: 台湾自然文学作家凌拂在山野间居住时, 观察、记录、素描并亲自品尝山地间的各种野生植物, 在关于植物的散文中,体悟一草一木的有情世界, 在植物图谱中,了解认识奇妙的幽深自然。 《你为什么活着》是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经典杂文。作者从当代中国社会的实情出发,探索与思考了身在其中的个体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阐述观点时的逻辑相当缜密,而笔触又不乏生动有趣,忍俊不禁甚至有些可爱的语言中透露出引人深思的独到见解,对每一个渴望自由与幸福的人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把董桥请下玩月楼》是一本小品集,书中的短文基本都与书、书人、书事有关。既有耐人寻味的读书散记,还有作者与施蛰存、贾植芳、孙犁、林斤澜、董桥、叶兆言、梁晓声等作家的文字缘分,以及与齐白石、苏白等艺术大家的神交之作。 本书由二十余篇人物小传构成,抒写了卧藏于西南一隅嘉陵江边歌乐山下的中国政法名校——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辈学者——杨景凡、林向荣、张警等;中国著名学者——匡亚明、李光灿、饶鑫贤、黄静嘉、陈鹏生、李步云、蔡定剑等人的学术人生。 在华语世界,科学家写散文已臻化境的非陈之藩莫属。他是几十年来最好的散文家之一。本书收录陈之藩经典散文《念胡适》、《爱因斯坦的散步及其他》等41篇。让读者一窥科学与人文互动的火花。陈之藩的散文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我们在陈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推出这部《万古云霄》,以此来怀念这位散文大家。 《为己之读》,书评影评随笔集。这里所收录的书评数量不多,但从内容和学科看颇为广泛,所涉及的著作有史学、经济学、文化批评、学术随笔等。除了书评外,书稿中还收录了少量影评,分量较重的是三篇《香港电影一瞥》。书中的一些文章与作者的工作有关,所评论的部分书作者曾参与编辑或策划,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尽量保持客观,但仍然免不了有偏见与过滤之处,这当中的细微差异,相信读者自能分辨。 《水上书》是一部书评、书话集,收录各类和书有关的文章三十篇。作者是一个爱读书、藏书的人,他将自己搜书、读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从自己的读书感悟到每本书的命运,从图书版本到独立书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爱书人对书的热爱和思考。该书中书评文章居多,评论温和,均为有感而发;而有关书话文章则娓娓道来,让人读来颇有兴味。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是对逝去年华的一次怀念,真实再现了于九十年代度过青春期的那一代人的迷惘。所记人物,细节丰沛、性格各异,均基于彼时之真人真事。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辑《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包含11篇散文,独立成篇,分别叙述11位高中同学的个人际遇与浮沉;第二辑《平生风义兼师友》,为单独的长篇,怀念少年时代挚友张晖,得见一代学人之精神不死;最后一辑《一个夏天分两次结束》,记叙高考前后的一段青春记忆。三个部分彼此交织,形成一个整体的记忆。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 大家都說我不夠時尚,不會待人處世,我自己也心知肚明。 但我總覺得,我似乎對愛情有點了解。 連朋友都替我想好宣傳詞:「自從認識他之後,我從剩女變人妻。」 ……就在我自以為是的時候,那位朋友和男友分手了。 後來我想通了,這是個不完美的世界, 不如,就如實呈現寫這本書時的掙扎吧! ──陳祺勳 「奇葩寶鑑」,精選各種情感界怪咖,看熱鬧之餘,也頗有醒世療效。堪稱是二十一世紀最實用(有嗎)的愛情指引書。 本書封面設計:聶永真 本书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孤岛27年的经历,用全新的角度以色识人,感悟一段段人生路程上的谈笑,带来作为双语作家对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感受。虽立足于孤岛,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早已冲破国界。用评论文学作品的笔,传达出深刻又有趣的道理。 这是神曲《忐忑》缔造者龚琳娜的首部个人随笔集,讲述了一个女人冲破束缚、找到自己、寻获自由的故事。 声乐艺术家龚琳娜,十二年前在北京“偶遇”德国男人老锣,闪电开启了一段神奇的异国恋情,很快开花结果,生了两个可爱的混血男孩。 出于对当时国内音乐环境的失望,一家四口移居德国乡村,过了五年与世无争的生活。在绵延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在深邃的巴伐利亚森林间,龚琳娜收获了自然赋予的灵性和气场。与异国男人和他的大家庭相处,陪伴两个孩子长大,又教给她太多人生智慧。同时,他们从未停止对音乐的探索和追求,曾在欧洲多个国家举办专场音乐会,也登上过世界音乐节的舞台,实践他们的“新艺术歌曲”梦想。 2010年,一曲《忐忑》爆红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蹿升,成为龚琳娜决定回国的重要契机。从纯净的世外桃源回到鱼龙混杂的“名利场”,她将用怎样的智慧来平衡外界冲击与内心坚持?她还能继续拥... 在我这里,读书就是梦游;至于梦游,说它是读书——某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也未尝不可。“木末芙蓉花”,我无来由地用王维诗句作为书名,就因为这芙蓉花是“木芙蓉”,也就是“辛夷”,“辛夷”别有个名字“紫木笔”的缘故?我想文章的确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而从“紫木笔”,古人又好奇地发挥出另一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古怪,叫“书空”。我想文章的确是“书空”的事业,有时候,还“咄咄书空”。 注满前的杯子冲虚无物,饮后的杯子,仍然是空。空是完成,空是期待,空是两次充盈之间的短暂休息,一头连着往事的回味,一头连着未来的希望。中流容与,前瞻后顾,是犹豫,是彷徨,又是逐渐引满的弓,在无限的敬畏中蓄势待发。 旧茶不去,新茶无法注入。这是禅宗的洒脱;旧茶之曾经存在,岂能遗忘?这是凡人的执着。空杯是一个姿态,一个张开双臂、准备承受的姿态。空杯是挥手告别,是尚未开始的拥抱。未来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然而那曾经注满杯中的,包括被遗弃和被拒绝的,使我们的现在百味俱陈,莫可名状。 《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每读这段,都确信自己亦难脱情之所钟范畴。流行歌曲里的“忘情水”,是不可能取来的,即便有,我也不会喝。在春光春色春水里,让我的情感涟漪至老不绝吧! 写文章,需要用情,但最忌滥情。为文时,控制感情,少用形容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春水可以晃动荡漾,但不能泛滥,泛滥即成灾害。文字亦然。 我是否经历过这些黄昏的心灵景致?这些愈来愈陌生的景致与冥想,它们是否有过最为丰饶的土壤?滋生这种精神气质的土地是否才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人鬼同在的故乡?在目前的语境中,任何形式、角度、观念上的拷问,都显得苍白无力了,都好像是一个孤独的中年书生在漆黑的书房里无端地咆哮。 多么不可理喻,正是在这种人与世界互相决裂又假装惺惺相惜的时光节点上,我竟然对那些日渐模糊的黑色风景产生了病态式的依恋,并总是以之对应眼前更加惨烈的现代性戏剧。低俗的说法,以前我们经历的是肉身集体性的焚毁,今天我们却在承受个体的精神奔溃。 《嫉俗》是一本西方文化史的《聊斋志异》,讲述了各式各样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的精彩故事。这些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落俗套的行为,让他们改写了各自领域的历史。为了配合每个主角的个性,《嫉俗》里每篇文章的写法与风格都不一样。无论用的是剧本形式,是倒叙手段,是几幅自画像、一句粗话、两种哲学格还是别的方式,这是一本在散文著作上也有相当大创新的书。 除了文学,《嫉俗》还融入了大量有关艺术、哲学、音乐等的话题。对作者来说,所有文化领域都是相通的;艺术里一定含有哲学,哲学著作中必有文学,文学里又可听到音乐,音乐里也照样能见到艺术。 余光中曾这么形容李炜的处女作《书中书》:“这些文章当然不是正课的论文,但是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自然而又亲切,像是在抒情,又像是在说故事,其实背后的道理十分深沉”。七年后,李炜的写作技巧更加成熟,这说法也更适用于他的新作《嫉俗》。 ... 《雨中百合般的爱情》是一本关于电影与生活的书信散文集。在书中,七七以她电影学博士的专业功底与独特的细腻敏锐,将诸多影片的故事、结构、用意、好处与坏处细细写出,温柔浅白的语言背后,显出强大的思辨能力。 它们又不同于任何通常意义上的影评,这些文章始于电影,之后却自然而然指向我们的爱与生活:女性的自我认识,仿佛天然地倚重“爱”的性情,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与爱的并存,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如何流通不滞。这些生活抛掷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焦灼与疑问里,七七用一种特别舒缓真挚的态度,试着将她的理解与解决写出:坚持日常生活,坚持小小的、持续的行动。 ● 豆瓣红人“特立独行的猫”写给千万年轻人的心灵成长之书 ● 著名人生规划师、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亲笔作序 ● 豆瓣红人meiya、考拉小巫温暖推荐 ● 独家收录豆瓣超级热帖《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躲过的,总有一天会找回来》…… ● 66篇佳作,9000000次网站转载,超2亿次阅读,激励无数人!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明天生活得好不好,取决于你今天怎么过!大城市竞争激烈,小城市拼钱又拼爹,面对生活的残酷与压力,我们究竟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这个世界大体还是公平的,出来混早晚要还的,别以为躲掉了就会真的躲掉,你躲过的,总有一天会找回来。你的孤独、迷茫、困惑、彷徨……这些本就是青春该有的情绪。 趁着青春,我们应该追逐自己的梦想,青春是追逐梦想的最好时光。一旦梦想开始了就别停下,追逐梦想的... 《我们不懂电影》,当代著名影评人毛尖最新的电影评论结集。 毛尖,中国知名的影评人,她的文字幽默得体,风趣犀利。 本书共收录了毛尖的最新影评文章六十多篇,评论了包括大热的《泰囧》《不二神探》《甄嬛传》《唐顿庄园》《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影视作品。这本书命名为《我们不懂电影》,其实作者恰恰要告诉读者的是如何欣赏电影,告诉你怎么样才能懂电影。 沪上作家小宝曾说,毛尖是华人中“第一个看过一万部欧美经典影片的最年轻的女教授”。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有人说她的文字带着“小资情调”,她多用诙谐的文字解读电影细节,内容有趣。 《风雨谈》作者谢其章为著名杂志藏书家,长于搜集古书旧刊,并能从中发现故事,已出版十余部作品。该稿就是作者所写的关于各种旧书刊的掌故和书话集。由于作者收藏的期刊杂志都是一些市面较为稀有的,因而作者收藏收集也就有了故事,有了研究,这些文章也是作者由收藏而转入研究的见证和成果。 百年来的旅行经典 一卷书胜行万里路 在以居家持家为尚的年代,勇闯欧洲男人也罕至的地带 第一位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邀请演讲的女性,也是该学会第一位女性院士 在英国女性还没有投票权之前,她已经应英国国会之邀,在国会殿堂上向国会议员演讲她的波斯之旅。 一八七三年秋,一位四十二岁的英国女性从旧金山东岸搭火车前往位于内华达山脉的加州特拉基;之后,穿着夏威夷骑装,骑上一匹高大的灰马,从加州旅行到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并在美丽绝伦、与世隔绝的埃斯特斯公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日,最后在气候恶劣的严寒冬日,骑着精神抖擞的半驯化马“鸟儿”,只身探索这片蛮荒西部。在这三个多月间,她旅居农庄和采矿营,帮忙清洁、煮食,学会了驾驶马车以及驱赶牛只,并在亡命徒“山中的吉姆”的协助下,攀上标高四千四百八十米的长峰顶峰。她在写给挚爱小妹的信中道出了她的一切遭遇。 本书作者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主播。在职场上,她发现了生活的小秘密——青春,犹如一场一个人的盛大直播。有压力,有孤独,有不确定性,却也充满魅力,无限精彩。在这场日复一日的直播里,去而不返的是时光,稍纵即逝的是机会,你无法重播却可以彩排。充分的预案设计、到位的脚本策划、勇气与努力兼具的执行……会让你的直播,你的青春,虽不可能尽善尽美,却一定会变得更好。书中包含30余篇作者成长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说一说我们一路走来的直播中,出现在直播间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感悟和那些成长。谁会介意,得到更好? 合肥张家的文化,如水流动,斯文百年,绵延不断。张家十姐弟各有才艺,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张充和,书法、昆曲、诗词等出身传统,却又不拘泥于古风,早已经汇进世界的文化主流。对于这个斯文流动的家族,对于自己的特殊的成长经历,张充和女史本人会作何无意书写? 1936年,张充和经胡适介绍进入《中央日报》编辑“贡献”副刊,一年多时间,她发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说、随笔、书评、艺术评论等等。追溯张充和民国文选,亲情、师道、成长、变故、友谊、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张充和的小文充满了禅意和哲理,隐含着无限的悲悯之心,她以一个“退步者”的姿态,逐步走向她的“无所不能”的造境(沈尹默语)。 《桃花鱼》背后的曲折和坦阔,《小园即事》里的寻常家境,龙门巷的童年记事,姑苏城外浓雾里的母女情深,扬州外婆家的黯然,青岛海边的绮丽旅程,曹操点将台的古意回归,拙政园里的昆音袅袅……... 《有一只老虎在浴室》是毛尖的经典电影评论文集。 毛尖,中国知名的影评人,她的文字幽默得体,风趣犀利。 本书共收录了毛尖的最新影评文章六十篇,涵盖中外各种文艺片、类型片、B级片、商业片……有《志明与春娇》,亦有《3D肉蒲团》。本书充分显示出毛尖深厚的电影评论功夫。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接地气”。毛尖文字充满了灵气,让读者往往能够读上瘾。本书取名为《有一只老虎在浴室 》,从名字可见作者的文笔犀利,文字率真,猛于虎。 沪上作家小宝曾说,毛尖是华人中“第一个看过一万部欧美经典影片的最年轻的女教授”。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有人说她的文字带着“小资情调”,她多用诙谐的文字解读电影细节,内容有趣。 莉迪亚•弗莱姆在父母去世后,开始着手清空双亲房子的沉重工作,没想到,原本是收拾父母的遗物,却变成一场见证家族、发掘历史的历程:她出生时用过的玻璃奶瓶,二战时失踪亲戚的政府追踪记录,父母婚前远距离相恋长达三年的情书,甚至连父母生前绝口不提的集中营往事,也竟然留了一份口述历史……她一一拼凑起对双亲从前无以得知的部分,并渐渐地用新的方式来认识他们。清空父母的家,同时经历种种愤怒、哀痛、思念、内疚的情绪风暴,也在最终,找到了重新与逝者对话并解放自我的途径。 《宛如一部小说》是一本关于阅读的随笔集。达尼埃尔•佩纳克曾经是中学教师,许多学生不愿意阅读,他非常了解其中的原因,强制他们阅读是没有用的,但他找到了某些方法,如任由学生跳读,让他们自由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不是要求他们得出什么结果。佩纳克以一篇篇随笔的形式,告诉我们读者的权利:1、不读的权利;2、跳读的权利;3、不读完的权利;4、重读的权利;5、读任何书的权利…… 这本书讲的是与北京这座城有关的一些人物的故事。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曾有无数名人来来往往,岂是一本小书可以容纳的。所以,本书所涉及的,主要还是近百年 来曾经在北京留下过特殊的足迹、对北京产生过特殊的影响、在北京有一些特殊经历的名人。 《无用是本心:潘向黎散文随笔精选》为潘向黎散文随笔精选集,共收入其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几十篇。全书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此书是作者在日本神户居留一年期间,所游所思所观所感。所游之地都在日本的关西地区,就是京都、神户、奈良、大阪、滋贺县、三重县、兵库县、四国等,这里被称为是最有日本文化味道的一个区域。尤以留存的古都、古城风貌而闻名于世。从古代到近代,奈良、京都等地曾经是首都,同时这里也是文乐、歌舞伎、茶道、插花等艺术的发祥地。 这份游记,虽然也写山水美景、个人游踪、思乡之情,但始终存在着一份对日本民族古典文化的观照和对望,对于日本人的生死观、民族性、日本美学、民间故事以及历史传说等都有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A小姐说:“你知道吗?我和你在一起之后,整个人每天都很快乐。” B先生说谢谢,你告诉了我我最想要的答案。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就是最动听的情话了,没有之一。 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地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地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满怀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 最隽永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就是最动听的情话了,没有之一。 你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你的朋友影子,也能找到你自己。从过去说到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未来。不管是文章中让你嚎啕大哭的小A,还是让你哈哈大知的小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让你明白存在的意义。 透过书,他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界的重要推手;透过他,可以看懂中国大陆六十年来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变化。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著名出版家、文化人沈昌文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回忆录。该书详细地记录了沈昌文如何从上海银楼里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小伙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种机遇,而一步步地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读书》杂志主编,以及退休后的生活与出版活动。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同时,它也可看作是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个缩影。书中披露了当代出版史上不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具有丰富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我们只有走到父母的年纪 才能懂得他们的为难和爱 一旦父亲不在了,我突然发现死亡和自己之间一下没了阻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不管愿不愿意,对死亡之海的一部分再不能视而不见,也明白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上场了。 不过我的情况是,母亲依旧健在,死亡之海的半边还让她给遮着。只有到母亲也过世了,我和死亡之间竖立的屏风才会完全移除。到那时候,死亡肯定将以迥异于现在的面貌,逼近我的眼前。——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花之下 篇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 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 真实的故事自有万钧之力 这本书讲述了12个真实的故事 或许会让你看到那些你永远无法去体会的生活 见识那些可能你永远都无法结交的人 【乖,摸摸头】:“杂草敏”是一只南方姑娘,辞去了稳定的幼儿园老师工作,跑到济南某电视台,从剪片子做起。后来又离开了山东,蒲公英一样漂去了北京又漂回了南方,甚至还漂到了澳大利亚……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风尘】:这是一个关于越战老兵的故事。他将所有用命换来的补贴终身无偿捐献给希望工程、自费组建了第一支民间消防队,从不屑解释也不愿争辩的老兵,心里藏着一个关于铭记与奉献的故事。 【普通朋友】:每个硬着骨头敢拼敢搏的人都有个柔软的理由。所有人都看到“屌丝男士”大鹏光辉灿烂的现在,而在此之前,他也曾经独自经历过漫长的黑夜。 【唱歌人不许掉眼泪】:唱歌的人,到底靠什么而活呢?这个故事里,有金三角的连绵雨水,孟定的香蕉园,新千年的建筑工地... 本书与《扫起落叶好过冬》、《一路走来一路读》同属一类,为林达近年文章的结集,不同的是前两书内容基本都围绕美国,而本书则多有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故事,显示了作者眼界的开阔和思考内容的多样。至于叙事和文字风格仍沿袭以往的精准流畅和亲和性。 这是一本有趣的人情世象笔记,也是试图对世道人心做出“总体性解释”的观察思考,其中既有时代社会最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命题,又有日常生活最细小的饮食男女话题,是汉语对精神的关注、抵达和成全,是精神对庸常的安顿、命名和超越。作者主持当代汉语贡献奖十年之久,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作者的关怀和用心值得注意。读本书可知在社会百态的生存中坚实立足,知道我们的方向和位置,知道人生诸种可能中的精神成就。 前 记 欣逢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名文学院)百岁之禧,身为本系之老生、老师,思有以颂歌一曲,《读南大中文系的人》属之。其人既为读兹在兹之主体,又为被阅读之客体。语涉旁犯,义取双关。盖人世间主客之互换兼容,一如庄周与蝶,未必能划然区分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若以今语译之,“盛德”也者可谓精神遗产,每系于魁梧长者,亦贵乎薪传后学,是为“颂歌”之真实义,曰“人来人往”者以此;学者生命体现于文章,思想蕴含于著作,无论发潜德之幽光,抑或启朝花于未振,权藉序跋引而长之,感而题之,曰“书前书后”者以此;负杖行吟,块然独坐,此学者动静生涯之二端,惟媚时违心之语难作,稠人广众间登台讲演,彼或听而不闻,余亦无异面壁喃喃,曰“独言独语”者以此;观宇宙之窅邈,叹学林之无恒,每至百感苍茫、一时交并之境,辄触绪纷呈,难以自抑,曰“随事随想”者以此。附录一篇,则他人访谈,读人...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一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一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前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前书》。 凌拂的《台湾草木记》透过典雅的隽永文笔,悉心地跟这些日日邂逅的友人诚摰对话。藉由文学情境,微妙点绘植物的生命。这一方人与自然的接触,更超越了双向的互动,还包括了以素手绘画的质地,尝试食用的道心。最后,有系统地写就了台湾最早的野菜文学。 精彩看点: 最美植物书(散文于牛皮色纸呈现,苍绿色和翠绿色的植物笔触) 40种最亲人的植物、40种最亲近植物的方法 每1种植物附有“说文解草”,详尽科普 专色植物图谱大汇总,画笔再现山野生活 收藏佳品(附赠精美草木素描明信片) 内容简介: 台湾自然文学作家凌拂在山野间居住时, 观察、记录、素描并亲自品尝山地间的各种野生植物, 在关于植物的散文中,体悟一草一木的有情世界, 在植物图谱中,了解认识奇妙的幽深自然。 《你为什么活着》是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经典杂文。作者从当代中国社会的实情出发,探索与思考了身在其中的个体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阐述观点时的逻辑相当缜密,而笔触又不乏生动有趣,忍俊不禁甚至有些可爱的语言中透露出引人深思的独到见解,对每一个渴望自由与幸福的人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把董桥请下玩月楼》是一本小品集,书中的短文基本都与书、书人、书事有关。既有耐人寻味的读书散记,还有作者与施蛰存、贾植芳、孙犁、林斤澜、董桥、叶兆言、梁晓声等作家的文字缘分,以及与齐白石、苏白等艺术大家的神交之作。 本书由二十余篇人物小传构成,抒写了卧藏于西南一隅嘉陵江边歌乐山下的中国政法名校——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辈学者——杨景凡、林向荣、张警等;中国著名学者——匡亚明、李光灿、饶鑫贤、黄静嘉、陈鹏生、李步云、蔡定剑等人的学术人生。 在华语世界,科学家写散文已臻化境的非陈之藩莫属。他是几十年来最好的散文家之一。本书收录陈之藩经典散文《念胡适》、《爱因斯坦的散步及其他》等41篇。让读者一窥科学与人文互动的火花。陈之藩的散文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我们在陈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推出这部《万古云霄》,以此来怀念这位散文大家。 《为己之读》,书评影评随笔集。这里所收录的书评数量不多,但从内容和学科看颇为广泛,所涉及的著作有史学、经济学、文化批评、学术随笔等。除了书评外,书稿中还收录了少量影评,分量较重的是三篇《香港电影一瞥》。书中的一些文章与作者的工作有关,所评论的部分书作者曾参与编辑或策划,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尽量保持客观,但仍然免不了有偏见与过滤之处,这当中的细微差异,相信读者自能分辨。 《水上书》是一部书评、书话集,收录各类和书有关的文章三十篇。作者是一个爱读书、藏书的人,他将自己搜书、读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从自己的读书感悟到每本书的命运,从图书版本到独立书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爱书人对书的热爱和思考。该书中书评文章居多,评论温和,均为有感而发;而有关书话文章则娓娓道来,让人读来颇有兴味。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是对逝去年华的一次怀念,真实再现了于九十年代度过青春期的那一代人的迷惘。所记人物,细节丰沛、性格各异,均基于彼时之真人真事。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辑《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包含11篇散文,独立成篇,分别叙述11位高中同学的个人际遇与浮沉;第二辑《平生风义兼师友》,为单独的长篇,怀念少年时代挚友张晖,得见一代学人之精神不死;最后一辑《一个夏天分两次结束》,记叙高考前后的一段青春记忆。三个部分彼此交织,形成一个整体的记忆。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 大家都說我不夠時尚,不會待人處世,我自己也心知肚明。 但我總覺得,我似乎對愛情有點了解。 連朋友都替我想好宣傳詞:「自從認識他之後,我從剩女變人妻。」 ……就在我自以為是的時候,那位朋友和男友分手了。 後來我想通了,這是個不完美的世界, 不如,就如實呈現寫這本書時的掙扎吧! ──陳祺勳 「奇葩寶鑑」,精選各種情感界怪咖,看熱鬧之餘,也頗有醒世療效。堪稱是二十一世紀最實用(有嗎)的愛情指引書。 本書封面設計:聶永真 本书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孤岛27年的经历,用全新的角度以色识人,感悟一段段人生路程上的谈笑,带来作为双语作家对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感受。虽立足于孤岛,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早已冲破国界。用评论文学作品的笔,传达出深刻又有趣的道理。 这是神曲《忐忑》缔造者龚琳娜的首部个人随笔集,讲述了一个女人冲破束缚、找到自己、寻获自由的故事。 声乐艺术家龚琳娜,十二年前在北京“偶遇”德国男人老锣,闪电开启了一段神奇的异国恋情,很快开花结果,生了两个可爱的混血男孩。 出于对当时国内音乐环境的失望,一家四口移居德国乡村,过了五年与世无争的生活。在绵延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在深邃的巴伐利亚森林间,龚琳娜收获了自然赋予的灵性和气场。与异国男人和他的大家庭相处,陪伴两个孩子长大,又教给她太多人生智慧。同时,他们从未停止对音乐的探索和追求,曾在欧洲多个国家举办专场音乐会,也登上过世界音乐节的舞台,实践他们的“新艺术歌曲”梦想。 2010年,一曲《忐忑》爆红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蹿升,成为龚琳娜决定回国的重要契机。从纯净的世外桃源回到鱼龙混杂的“名利场”,她将用怎样的智慧来平衡外界冲击与内心坚持?她还能继续拥... 在我这里,读书就是梦游;至于梦游,说它是读书——某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也未尝不可。“木末芙蓉花”,我无来由地用王维诗句作为书名,就因为这芙蓉花是“木芙蓉”,也就是“辛夷”,“辛夷”别有个名字“紫木笔”的缘故?我想文章的确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而从“紫木笔”,古人又好奇地发挥出另一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古怪,叫“书空”。我想文章的确是“书空”的事业,有时候,还“咄咄书空”。 注满前的杯子冲虚无物,饮后的杯子,仍然是空。空是完成,空是期待,空是两次充盈之间的短暂休息,一头连着往事的回味,一头连着未来的希望。中流容与,前瞻后顾,是犹豫,是彷徨,又是逐渐引满的弓,在无限的敬畏中蓄势待发。 旧茶不去,新茶无法注入。这是禅宗的洒脱;旧茶之曾经存在,岂能遗忘?这是凡人的执着。空杯是一个姿态,一个张开双臂、准备承受的姿态。空杯是挥手告别,是尚未开始的拥抱。未来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然而那曾经注满杯中的,包括被遗弃和被拒绝的,使我们的现在百味俱陈,莫可名状。 《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每读这段,都确信自己亦难脱情之所钟范畴。流行歌曲里的“忘情水”,是不可能取来的,即便有,我也不会喝。在春光春色春水里,让我的情感涟漪至老不绝吧! 写文章,需要用情,但最忌滥情。为文时,控制感情,少用形容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春水可以晃动荡漾,但不能泛滥,泛滥即成灾害。文字亦然。 我是否经历过这些黄昏的心灵景致?这些愈来愈陌生的景致与冥想,它们是否有过最为丰饶的土壤?滋生这种精神气质的土地是否才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人鬼同在的故乡?在目前的语境中,任何形式、角度、观念上的拷问,都显得苍白无力了,都好像是一个孤独的中年书生在漆黑的书房里无端地咆哮。 多么不可理喻,正是在这种人与世界互相决裂又假装惺惺相惜的时光节点上,我竟然对那些日渐模糊的黑色风景产生了病态式的依恋,并总是以之对应眼前更加惨烈的现代性戏剧。低俗的说法,以前我们经历的是肉身集体性的焚毁,今天我们却在承受个体的精神奔溃。 《嫉俗》是一本西方文化史的《聊斋志异》,讲述了各式各样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的精彩故事。这些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落俗套的行为,让他们改写了各自领域的历史。为了配合每个主角的个性,《嫉俗》里每篇文章的写法与风格都不一样。无论用的是剧本形式,是倒叙手段,是几幅自画像、一句粗话、两种哲学格还是别的方式,这是一本在散文著作上也有相当大创新的书。 除了文学,《嫉俗》还融入了大量有关艺术、哲学、音乐等的话题。对作者来说,所有文化领域都是相通的;艺术里一定含有哲学,哲学著作中必有文学,文学里又可听到音乐,音乐里也照样能见到艺术。 余光中曾这么形容李炜的处女作《书中书》:“这些文章当然不是正课的论文,但是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自然而又亲切,像是在抒情,又像是在说故事,其实背后的道理十分深沉”。七年后,李炜的写作技巧更加成熟,这说法也更适用于他的新作《嫉俗》。 ... 《雨中百合般的爱情》是一本关于电影与生活的书信散文集。在书中,七七以她电影学博士的专业功底与独特的细腻敏锐,将诸多影片的故事、结构、用意、好处与坏处细细写出,温柔浅白的语言背后,显出强大的思辨能力。 它们又不同于任何通常意义上的影评,这些文章始于电影,之后却自然而然指向我们的爱与生活:女性的自我认识,仿佛天然地倚重“爱”的性情,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与爱的并存,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如何流通不滞。这些生活抛掷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焦灼与疑问里,七七用一种特别舒缓真挚的态度,试着将她的理解与解决写出:坚持日常生活,坚持小小的、持续的行动。 ● 豆瓣红人“特立独行的猫”写给千万年轻人的心灵成长之书 ● 著名人生规划师、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亲笔作序 ● 豆瓣红人meiya、考拉小巫温暖推荐 ● 独家收录豆瓣超级热帖《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躲过的,总有一天会找回来》…… ● 66篇佳作,9000000次网站转载,超2亿次阅读,激励无数人!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明天生活得好不好,取决于你今天怎么过!大城市竞争激烈,小城市拼钱又拼爹,面对生活的残酷与压力,我们究竟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这个世界大体还是公平的,出来混早晚要还的,别以为躲掉了就会真的躲掉,你躲过的,总有一天会找回来。你的孤独、迷茫、困惑、彷徨……这些本就是青春该有的情绪。 趁着青春,我们应该追逐自己的梦想,青春是追逐梦想的最好时光。一旦梦想开始了就别停下,追逐梦想的... 《我们不懂电影》,当代著名影评人毛尖最新的电影评论结集。 毛尖,中国知名的影评人,她的文字幽默得体,风趣犀利。 本书共收录了毛尖的最新影评文章六十多篇,评论了包括大热的《泰囧》《不二神探》《甄嬛传》《唐顿庄园》《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影视作品。这本书命名为《我们不懂电影》,其实作者恰恰要告诉读者的是如何欣赏电影,告诉你怎么样才能懂电影。 沪上作家小宝曾说,毛尖是华人中“第一个看过一万部欧美经典影片的最年轻的女教授”。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有人说她的文字带着“小资情调”,她多用诙谐的文字解读电影细节,内容有趣。 《风雨谈》作者谢其章为著名杂志藏书家,长于搜集古书旧刊,并能从中发现故事,已出版十余部作品。该稿就是作者所写的关于各种旧书刊的掌故和书话集。由于作者收藏的期刊杂志都是一些市面较为稀有的,因而作者收藏收集也就有了故事,有了研究,这些文章也是作者由收藏而转入研究的见证和成果。 百年来的旅行经典 一卷书胜行万里路 在以居家持家为尚的年代,勇闯欧洲男人也罕至的地带 第一位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邀请演讲的女性,也是该学会第一位女性院士 在英国女性还没有投票权之前,她已经应英国国会之邀,在国会殿堂上向国会议员演讲她的波斯之旅。 一八七三年秋,一位四十二岁的英国女性从旧金山东岸搭火车前往位于内华达山脉的加州特拉基;之后,穿着夏威夷骑装,骑上一匹高大的灰马,从加州旅行到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并在美丽绝伦、与世隔绝的埃斯特斯公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日,最后在气候恶劣的严寒冬日,骑着精神抖擞的半驯化马“鸟儿”,只身探索这片蛮荒西部。在这三个多月间,她旅居农庄和采矿营,帮忙清洁、煮食,学会了驾驶马车以及驱赶牛只,并在亡命徒“山中的吉姆”的协助下,攀上标高四千四百八十米的长峰顶峰。她在写给挚爱小妹的信中道出了她的一切遭遇。 本书作者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主播。在职场上,她发现了生活的小秘密——青春,犹如一场一个人的盛大直播。有压力,有孤独,有不确定性,却也充满魅力,无限精彩。在这场日复一日的直播里,去而不返的是时光,稍纵即逝的是机会,你无法重播却可以彩排。充分的预案设计、到位的脚本策划、勇气与努力兼具的执行……会让你的直播,你的青春,虽不可能尽善尽美,却一定会变得更好。书中包含30余篇作者成长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说一说我们一路走来的直播中,出现在直播间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感悟和那些成长。谁会介意,得到更好? 合肥张家的文化,如水流动,斯文百年,绵延不断。张家十姐弟各有才艺,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张充和,书法、昆曲、诗词等出身传统,却又不拘泥于古风,早已经汇进世界的文化主流。对于这个斯文流动的家族,对于自己的特殊的成长经历,张充和女史本人会作何无意书写? 1936年,张充和经胡适介绍进入《中央日报》编辑“贡献”副刊,一年多时间,她发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说、随笔、书评、艺术评论等等。追溯张充和民国文选,亲情、师道、成长、变故、友谊、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张充和的小文充满了禅意和哲理,隐含着无限的悲悯之心,她以一个“退步者”的姿态,逐步走向她的“无所不能”的造境(沈尹默语)。 《桃花鱼》背后的曲折和坦阔,《小园即事》里的寻常家境,龙门巷的童年记事,姑苏城外浓雾里的母女情深,扬州外婆家的黯然,青岛海边的绮丽旅程,曹操点将台的古意回归,拙政园里的昆音袅袅……... 《有一只老虎在浴室》是毛尖的经典电影评论文集。 毛尖,中国知名的影评人,她的文字幽默得体,风趣犀利。 本书共收录了毛尖的最新影评文章六十篇,涵盖中外各种文艺片、类型片、B级片、商业片……有《志明与春娇》,亦有《3D肉蒲团》。本书充分显示出毛尖深厚的电影评论功夫。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接地气”。毛尖文字充满了灵气,让读者往往能够读上瘾。本书取名为《有一只老虎在浴室 》,从名字可见作者的文笔犀利,文字率真,猛于虎。 沪上作家小宝曾说,毛尖是华人中“第一个看过一万部欧美经典影片的最年轻的女教授”。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有人说她的文字带着“小资情调”,她多用诙谐的文字解读电影细节,内容有趣。 莉迪亚•弗莱姆在父母去世后,开始着手清空双亲房子的沉重工作,没想到,原本是收拾父母的遗物,却变成一场见证家族、发掘历史的历程:她出生时用过的玻璃奶瓶,二战时失踪亲戚的政府追踪记录,父母婚前远距离相恋长达三年的情书,甚至连父母生前绝口不提的集中营往事,也竟然留了一份口述历史……她一一拼凑起对双亲从前无以得知的部分,并渐渐地用新的方式来认识他们。清空父母的家,同时经历种种愤怒、哀痛、思念、内疚的情绪风暴,也在最终,找到了重新与逝者对话并解放自我的途径。 《宛如一部小说》是一本关于阅读的随笔集。达尼埃尔•佩纳克曾经是中学教师,许多学生不愿意阅读,他非常了解其中的原因,强制他们阅读是没有用的,但他找到了某些方法,如任由学生跳读,让他们自由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不是要求他们得出什么结果。佩纳克以一篇篇随笔的形式,告诉我们读者的权利:1、不读的权利;2、跳读的权利;3、不读完的权利;4、重读的权利;5、读任何书的权利…… 这本书讲的是与北京这座城有关的一些人物的故事。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曾有无数名人来来往往,岂是一本小书可以容纳的。所以,本书所涉及的,主要还是近百年 来曾经在北京留下过特殊的足迹、对北京产生过特殊的影响、在北京有一些特殊经历的名人。 《无用是本心:潘向黎散文随笔精选》为潘向黎散文随笔精选集,共收入其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几十篇。全书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此书是作者在日本神户居留一年期间,所游所思所观所感。所游之地都在日本的关西地区,就是京都、神户、奈良、大阪、滋贺县、三重县、兵库县、四国等,这里被称为是最有日本文化味道的一个区域。尤以留存的古都、古城风貌而闻名于世。从古代到近代,奈良、京都等地曾经是首都,同时这里也是文乐、歌舞伎、茶道、插花等艺术的发祥地。 这份游记,虽然也写山水美景、个人游踪、思乡之情,但始终存在着一份对日本民族古典文化的观照和对望,对于日本人的生死观、民族性、日本美学、民间故事以及历史传说等都有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A小姐说:“你知道吗?我和你在一起之后,整个人每天都很快乐。” B先生说谢谢,你告诉了我我最想要的答案。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就是最动听的情话了,没有之一。 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地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地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满怀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 最隽永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就是最动听的情话了,没有之一。 你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你的朋友影子,也能找到你自己。从过去说到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未来。不管是文章中让你嚎啕大哭的小A,还是让你哈哈大知的小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让你明白存在的意义。 透过书,他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界的重要推手;透过他,可以看懂中国大陆六十年来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变化。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著名出版家、文化人沈昌文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回忆录。该书详细地记录了沈昌文如何从上海银楼里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小伙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种机遇,而一步步地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读书》杂志主编,以及退休后的生活与出版活动。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同时,它也可看作是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个缩影。书中披露了当代出版史上不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具有丰富的史料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