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论》 是 金岳霖 教授 35 年的心血之作,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哲学试验典范之书。 2.作者 金岳霖 教授是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开拓者、清华大学哲学系创办人,被称为“ 中国哲学界的第一人 ”。 3.《知识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弥补了中国知识论不发达的缺陷,为中国在知识论领域赢得了与西方相比齐平抑或领先的地位。 《知识论》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 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假设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正觉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写作模式。 如果中国有一个哲学界,金岳霖先生当是哲学界的第一人。 —— 张申府 (哲学家) 中国近50年思想方法上,真正能融会各种方法系统,另立一新的方法系统,在中国近日恐怕只有金岳霖先生一人了。 —— 郭湛波 (现代著名思想史学者) 中国近代新实在论的另一重镇是金岳霖。金岳霖的注重点更多地指向认识论与方法论,其理论与新实在论有亲近的一面,也有与之相出入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金岳霖的理论建树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实证主义思潮的逻辑终结。 —— 杨国荣 (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金岳霖 ,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历任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逻辑学会会长等职。 金岳霖 先生是中国第一个 把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相结合 的人,建立了至今无人超越的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许多逻辑学和哲学学者。他长期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代表著作有 《逻辑》《论道》《知识论》 等。 导言 第一章:知识论底出发方式 第二章:本书出发方式底理由 第三章:所与或知识底材料 第四章:收容与应付底工具 第五章:认识 第六章:思想 第七章:摹状与规律 第八章:接受总则 第九章:自然 第十章:时空 第十一章:性质、关系、东西、事体、变、动 第十二章:因果 第十三章:度量 第十四章:事实 第十五章:语言 第十六章:命题、证实和证明 第十七章:真假
1. 《知识论》 是 金岳霖 教授 35 年的心血之作,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哲学试验典范之书。 2.作者 金岳霖 教授是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开拓者、清华大学哲学系创办人,被称为“ 中国哲学界的第一人 ”。 3.《知识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弥补了中国知识论不发达的缺陷,为中国在知识论领域赢得了与西方相比齐平抑或领先的地位。 《知识论》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 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假设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正觉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写作模式。 如果中国有一个哲学界,金岳霖先生当是哲学界的第一人。 —— 张申府 (哲学家) 中国近50年思想方法上,真正能融会各种方法系统,另立一新的方法系统,在中国近日恐怕只有金岳霖先生一人了。 —— 郭湛波 (现代著名思想史学者) 中国近代新实在论的另一重镇是金岳霖。金岳霖的注重点更多地指向认识论与方法论,其理论与新实在论有亲近的一面,也有与之相出入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金岳霖的理论建树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实证主义思潮的逻辑终结。 —— 杨国荣 (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金岳霖 ,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历任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逻辑学会会长等职。 金岳霖 先生是中国第一个 把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相结合 的人,建立了至今无人超越的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许多逻辑学和哲学学者。他长期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代表著作有 《逻辑》《论道》《知识论》 等。 导言 第一章:知识论底出发方式 第二章:本书出发方式底理由 第三章:所与或知识底材料 第四章:收容与应付底工具 第五章:认识 第六章:思想 第七章:摹状与规律 第八章:接受总则 第九章:自然 第十章:时空 第十一章:性质、关系、东西、事体、变、动 第十二章:因果 第十三章:度量 第十四章:事实 第十五章:语言 第十六章:命题、证实和证明 第十七章:真假